查看原文
其他

一個idea要經過多少折騰才能變成一本書:編輯談書展最火新書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2-11-24


網上書展正在進行

請至官網下單cup.cuhk.edu.hk

更多詳情:網上書展:全場七五折


按:編輯總喜歡隱身在書的背後,尤其是社恐的編輯。書展後,在實習生的好奇下,編輯們終於現身,帶來了一串書背後的故事⋯⋯


Q:中大出版社今年選擇的書展主題是「深描香港:一座城市的書寫與想像」,你們也推出了很多香港主題的新書。很好奇這些書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作為一間植根香港的出版社,我們一直都注重出版與香港有關的書籍,但要推出一組「香港主題」的原創新書(original publications)卻不容易。作為人類集體記憶最深刻的載體,圖書是沒法單憑idea變出來的。每本書的出版背後都有一個曲曲彎彎、有時甚至是險象環生的故事。我們這一組「深描香港」的新書背後,本身就是一串有意思的香港故事。


書展結束後所有工作人員合影

今年業務部做了全新的工作服牛仔圍裙,倉庫同事選的布,讓其他同事眼饞


比如《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這本書,能在書展前趕出來,時間上也是有點險的。這本書的作者是港大比較文學系教授黃心村,她在北美生活了二十多年,五年前才來到香港。儘管她在UCLA做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張愛玲與淪陷時期的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甚至參與過張愛玲散文的英文翻譯工作。但她剛來香港時,並沒打算繼續研究張愛玲。然而,2020年張愛玲百年冥誕前,她深感身處張愛玲80年前求學的港大,應該做點什麼,於是策劃了「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編輯陳甜發現了這個展覽,推斷「展覽後面一定有一本書」,於是直接寫信給她,從此開始了無情的「催稿」工作。編輯一邊催,作者一邊寫。其他部門的同事也一邊配合:編輯、校對、設計、排版⋯⋯


重走張愛玲上學路:隨《緣起香港》探港大

音頻|深度劇透《緣起香港》:香港如何成就張愛玲傳奇


這本黃心村「重返張愛玲研究」的著作,在學術上,兼具史料發現和理論創新價值。學院中人都知道,這兩樣能佔一樣就不簡單了,但這本書都做到了。對「張學」研究的這段空白,這本書第一次還原了張愛玲在港大的生活和當時的香港文化風尚。還以世界文學視野、而不單是中國文學視野下的多重語言和文化參照系,重新觀照了張愛玲的寫作和人生,發現了張愛玲一生的「寫作基因庫」。所以,李歐梵教授以八十高齡作長篇序文,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稱「為張學及香港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突破」。此外,這本書寫作真誠優美,既立基於學術又超越了學術,是一個學者的生命寫作(life writing),十分難得,連散文家董橋都讚嘆不已,林青霞則說「這本書很長,但生怕會看完」。


書剛一出來,香港、大陸、台灣的文化界自不必說,甚至新加坡的《聯合早報》也主動來聯繫轉載。你會發現,一個看上去很「香港」的題目,輻射的範圍卻大得多,是香港的,也是整個華人世界的。


書展上我們專闢一塊為《緣起香港》做了小展區,同時展出香港年輕畫家Jamila為這本書創作的畫作



Q:你們還有另一本很「香港」的題目《香港街市:日常建築裡的城市脈絡(1842–1981)》。這本書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這本書是作者在編輯的建議下進行了一次寫作轉向的故事。作者是嶺南大學歷史系徐頌雯教授,她對香港公眾街市140年的歷史做過相當深入的研究。剛開始的寫作更像是一部建築學專業的書,收稿後編輯們發現這本書有潛力做成一本面向更廣泛讀者的學術普及書。


作者很謙遜也很勤奮,主要還是有多年積累,於是在編輯Brian和Charlie的建議下,一方面補充了不少歷史背景資料,豐富了這本書的歷史向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建築學的普及內容,並輔以更多照片和圖樣,讓這本書變得更深厚,同時又更淺近。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一本通過街市看香港史的書,把專業的建築研究和香港史、乃至世界史連結到一起,讓讀者看到習以為常的建築中所承載的城市的變遷。這也是第一部對香港公眾街市做完整研究的專著,書展期間吸引了大量讀者。


隱於市井的歷史:街市和它承載的城市變遷

音頻|不起眼的「菜市場」,卻承載了城市的百年變遷:《香港街市》



Q:今年有一本跟中文大學有關的書,《香港原生植物圖鑒》,來自中大胡秀英植物標本館。怎麼會想到出一本這麼特別的書?


熟悉我們的讀者知道,我們以出人文社科類的書籍為主,所以乍一看這本書還挺另類,但實際上它和我們的緣分是很深長的。45年前,我們出了中大傳奇教授、國際頂尖植物學家、「冬青之母」胡秀英教授的《香港蘭花》(The Genera of Orchidaceae in Hong Kong),這本書成了我們的「鎮社書」之一。一年前,編輯Winifred拿着這本老書心中有了個問題,生了些幻想——胡秀英教授開創的事業如今怎樣了?跟鄰座同事談了談,幾個編輯像偵探小隊一樣順着線索找,結果發現了一個幾乎不為外界所知的故事。


胡秀英教授百年之後,有一群人一直「藏」在大學的某個角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繼續採集、鑑定、保存、研究、描繪香港的原生植物。看他們手繪的一幀幀植物墨線圖,花、葉、枝,任憑誰都會怦然心動。這個快的時代,還有人在幹這種慢活兒嗎?從一條條細得不能再細的手繪葉脈,看得出有人的青春花在裏面,有人的一生花在裏面,而且不止一代人。


其實墨線圖美的背後是嚴謹的解剖、觀察和研究。館長說這些墨線圖是可以拿到法庭作為鑒定憑證的。雖然學科不同,但跟我們出文史類書的標準是呼應的:深度研究之後的真東西。


紅花荷和大沙葉的墨線圖。墨點都是靠繪圖師用筆一點一點敲出來的

墨線圖有多美,他們的工作就有多苦


有一次我們拿張愛玲文章裡提到的港大「紫色落花」請教標本館的教育經理王天行先生,他立即告訴我們,中文叫什麼,英文叫什麼,拉丁文叫什麼,樹種哪裡來的,世界別處的亞熱帶哪裡還有這種樹⋯⋯他們對植物的沒有分別心的愛,也是對自然、對世界、對香港的沒有分別心的愛。從胡秀英傳下來,到標本館館長劉大偉博士和天行,再到年輕的繪圖師,已經是第三代了。不要說,後面有多少人默默支持着這份跟植物一樣安靜的事業——大學當局的決斷,伍絜宜慈善基金會800萬元的啟動資助,胡秀英植物標本館得以建成。這書從編輯到出版,花了一年時間,各部門同事都參與其中,還特別設計製作了植物遊戲卡,方便學校和家長教孩子們辨認這些植物。這只是傳承紐帶的一小環。眾人延綿數十年的合力,才為「香港原生植物」的前世今生留下了中英文傳記。


「將科學與藝術兩者結合融入教育當中,傳承了胡秀英教授畢生追求和傳播知識的熱忱。」——伍絜宜基金會



Q:書展期間你們做了不少紀念品,很多都是《動物嘉年華》的周邊,包括布袋、襟章、明信片,都很受歡迎。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嗎?


剛才提到的三本書在出版社內部稱為學術普及書(academic trade),既有學術研究做支撐,又致力到達更廣泛的公眾(educated public)。而西西的這本《動物嘉年華:西西的動物詩》是一本很特別的書,美輪美奐,中英雙語,可以說是文學書、藝術書,也可以說是兒童書或繪本。


西西老師是香港文學的一座奇峰。她的動物詩,寫來似跟動物通靈,盡是奇思妙想,民胞物與,充滿溫暖關懷之情。西西的好友、作家兼詩人何福仁把她這麼多年寫的動物詩選編成了一本,又知道西西一直有做繪本的心願,於是忽發奇想,西西自己完成不了的,不如邀請香港藝術家自由想像、自由配畫。收到的畫作美麗又多樣,有的是專業畫家畫的,有的是孩子畫的,有的是退休公務員畫的,一共有27位藝術家,各具風采。所以我們說這本書是一場詩意與想像的嘉年華。


香港藝術家們不同的風格和想像    

西西的動物宇宙:以動物視角看世界,詩意與想象的嘉年華  | 詩集x繪本


這本書還邀請了國際文學翻譯獎得主費正華(Jennifer Feeley)翻譯。編輯Rachel不僅是雙語編輯高手,還和設計師蔡婷婷一起做了好幾個封面,最後選定了現在這個「靜美」的。何福仁老師說:「其實西西的詩樸素明晰,理性,witty,並非那麼flowery,近這個封面,不要因嘉年華而以為『狂歡節』。」


我們送了西西一條紫色披肩,出鏡率超高


西西看到書,逐頁翻看,特別喜歡。同事們又讓出版社的下一代朗誦詩歌片段,用英文、廣東話、普通話,剪輯成短片,超級萌。



這本書的視覺資源極為豐富,我們就把這些畫作做成各種周邊,沒想到大受歡迎。比如西西親手畫的貓,樣子嬌憨可愛,被我們做成刺繡的限量版布袋,開場前還擔心會不會有人喜歡,沒想到頭幾天就賣完了,大家又後悔做少了。還有讀者一下子買了49張明信片,一家人(包括動物)最重要的就是齊齊整整吧。


這本書,是致敬香港文學和藝術的美麗成就,也是致敬自然、動物和世界多樣性。受歡迎,因為人同此心吧。


《動物嘉年華》周邊布袋、襟章、明信片



Q:這次書展上哪些新書比較受歡迎呢?


我們有六條出版線,每條線上都有自己的讀者和受歡迎的書。這次書展,因為疫情關係,外地讀者少、以本地讀者為主,賣得好的書主要是香港主題:《香港街市》、《緣起香港》、《動物嘉年華》。大部頭譯作《斯大林》也賣得不錯,儘管算下來首版「一套書賠錢200元」,好翻譯書價格高昂。同事們費了大力氣做譯校、和設計師做N版封面,說「要賠也要賠得漂亮」(笑)。


《斯大林:權力的悖論》:從斯大林出發的現代世界史


不過,對大學出版社而言,賣得好並不是唯一真理。


純學術線上的新書,如中大翻譯系王宏志教授的學術力作《龍與獅的對話:翻譯與馬戛爾尼訪華使團》、澳門大學歷史系王笛教授的獨家研究《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耶魯大學人類學系蕭鳳霞教授的40年研究總結《踏跡尋中:四十年華南田野之旅》,剛一面世,就有多家內地出版社爭相購買簡體版權。有家內地出版社更豪氣,顯然也更有前瞻眼光,把王宏志教授的下一本書,暫定書名是《從翻譯史看鴉片戰爭》(暫定是因為書還沒寫完)也簽下了,這是對作者學術水準的信任,也是對中大出版社出版標準的信任。


  王洪志和蕭鳳霞兩位教授在書展現場講書,大半個展位都被人群圍住

迷失北京:翻譯如何搞砸乾隆和馬戛爾尼使團的歷史性會面

新書|王笛《茶館1950–2000》:在茶館重新發現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

蕭鳳霞《踏跡尋中》:耶魯人類學名家首部中譯作品,40年研究總結



Q:關於書展,有沒有什麼有意思的細節分享一下?


據主辦方說,我們的張愛玲那場講座是今年香港書展最「熱」的講座,開講前讀者就排了幾十米的隊。

黃教授在線上參加,許子東教授對談。現場爆滿,許多聽眾只能站著


那場講座上有一件事快成了書展的一樁「笑話」或「佳話」。講座時,先給黃心村教授20分鐘時間介紹新書,黃心村教授就講到這本書的緣起——感謝編輯陳甜,如何從她做的展覽「猜」到她在寫這本書,然後一路「陪伴」她度過孤獨的寫作歷程;感謝同是港大校友的編輯Rachel中英文功夫如何好,編輯得細緻而有創意;感謝也是港大校友的業務部經理Michael如何熟悉港大一草一木一山一堂,把宣傳片拍攝得如有神助;感謝設計師阿曹設計的「朱紅灑金」的張愛玲式美學封面,感謝出版社不惜工本運用的「裸脊」裝訂和四色印刷,讓那些新發現的珍貴老照片可以跨頁排印,讀者可以平平地攤開書頁,她收到書如何愛不釋手⋯⋯


場上的對談者許子東教授掐了表,說她讚美出版社就花了足足十分鐘。那天甘琦社長是主持人,不得不「粗暴」打斷了她。作者和出版社的關係,就像百年修得同船渡的有緣人。


被黃教授津津樂道的「裸脊」裝訂,可以讓書完全鋪平,最大程度展現發掘出來的珍貴照片和檔案


Q:每一本書背後的故事都不簡單。你們做這一組書展新書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嗎?


就是發現習焉不察的日常之下,其實隱藏了很多觀看香港、觀看這個世界的可能。大家通過做「香港主題」書,也對香港這座城市和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實在的愛吧。雖然疫情對書業打擊很大,但同事們還都沒有洩氣,書展上能推出一組非常紮實的新書,還是覺得很有滿足感。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近期推送:➤  新書|墨線圖有多美,他們的工作就有多苦  迷失北京:翻譯如何搞砸乾隆和馬戛爾尼使團的歷史性會面➤  港中大出版社|網上書展:全場七五折➤  耶魯人類學名家蕭鳳霞:看任何事物千萬別自設界限➤  明治改革初期的女性覺醒與社會參與|《200年日本史》最新修訂版➤  重走張愛玲上學路:隨《緣起香港》探港大➤ 《斯大林:權力的悖論》:從斯大林出發的現代世界史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北島 | 錢穆 王賡武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